不久前,由于其收费高、毛利率高于同行以及在学术界的垄断地位,也引发了类似的争议。作为中国最常用的中文数据库,用户覆盖了中国的各个领域和群体,但资源的访问却是有限的,这就需要一定的费用。许多高校愿意花大量的钱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方便的阅读渠道,但普通的读者必须支付每页或注册一个帐户来补足。
根据“中国知网会员流量计费标准表”,期刊全文的常规数字出版下载,计费标准为0.5元/页。如果下载学位论文,则需付费15元或25元不等,其中硕士学位论文的下载费用是15元/本,博士学位论文的下载费用是25元/本。此前曾有大学生因下载7元论文需先充值50元而将知网告上法庭,虽然表面看来是胜诉了,但对于更多的知识付费现象来说,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而对于作者,稿酬也并不多。以2008年(含)以后的稿酬支付标准为例,博士论文著作权人一次性获得面值为400元人民币的“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和100元人民币的现金稿酬,硕士论文著作权人一次性获得面值为300元人民币的“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和60元人民币的现金稿酬。而知网本身获得的利益却远远高于它的支出。据统计,2017年其营业收入达到9.7亿元,毛利率61.23%。即使如此,知网还在继续提高付费幅度。2016年3月,因“数据库商涨价过高”,北京大学宣布知网即将停用,并“全力与对方进行2016年的续订谈判”。但知网的使用实在是过于普遍,多地高校都曾出现过停用知网又重启的情况。
近日,全球最大的研究机构之一美国加州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与全球最大的学术论文出版机构之一爱思唯尔(Elsevier)进行了谈判。最终,加州大学决定,将不再每年向爱思唯尔支付巨额费用订阅其期刊。
美国加州大学盖泽尔图书馆是为纪念在儿童文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作家西奥多·苏斯·盖泽尔(Theodor Seuss Geisel)而命名,最初名为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图书馆,由建筑师威廉·佩雷拉(William Pereira)设计于1960年,1995年正式改名为盖泽尔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坐落于峡谷中,其独特造型因富有科幻色彩而被用作许多科幻电影的背景,如今已成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甚至是圣地亚哥的视觉符号。
在过去,推掉像爱思唯尔这样重要的出版商是不可思议的。但近年来,学者们一直在公开反对其盈利巨大的商业模式。2012年,英国著名数学家威廉·提摩西·高尔斯(William Timothy Gowers)发表了一篇博客文章,号召同行行动起来,抵制世界上最大的学术文献出版商爱思唯尔。高尔斯历数了爱思唯尔的几大“罪状”,包括利用商业“捆绑手段”向高校图书馆出售期刊数字订阅权、肆意提高订阅费用等,许多学者热烈响应。
一位在硅谷开公司的数学博士泰勒·内伦(Tyler Neylon)读到这篇博文,觉得应该有所行动,就建立了一个名为“知识的代价”(The Cost of Knowledge)的网站,由此推动了这场被称为“学术之春”的运动。至今已有1.7万多名科学家在网站上签名,发誓不在爱思唯尔旗下的期刊发表论文、不做审稿人、不担任编辑。2016年12月,德国多所大学停止支付爱思唯尔的期刊费用。2018年,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瑞典和匈牙利。
“知识的代价”logo
但很难说“学术之春”能否真正成功。批评人士说,2017年出版行业的利润仍高达10亿美元。这就是问题所在。学术出版作为一个具有最高水平和最高目标的出版机构,其目标应该是传播来之不易的知识,而不是牟取暴利。像这样的出版商现在收取高额的订阅费,而普通研究人员除了在转制机构之外,基本上无法收取这些费用。就在去年,UC支付了1100万美元。
爱思唯尔(Elsevier)是位于荷兰的一家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国际出版公司,旗下的期刊有2500余种,包括《柳叶刀》、《四面体》、《细胞》,以及教科书《格雷氏解剖学》等。其前身可追溯到16世纪,1880年成立时,为纪念已停止出版的荷兰传奇出版社埃尔塞维尔(Elzevir),使用了爱思唯尔(Elsevier)这个名字,并延续了Elzevir的出版商标:一棵榆树与一株葡萄藤缠绕在一起,树下站着一位老学者,左侧是“永不孤独”的拉丁文Non Solus。据爱思唯尔称,该标识代表了“出版商和学者之间的共生关系”,只是如今这种共生关系受到了挑战。
在学术机构为获取期刊而付费的同时,他们的员工也正在为期刊提供免费劳动力。当期刊收到新稿件时,他们会将其发送给该领域的专家审阅,这个过程被称为同行评审。同行评审员除了审阅文章,还会提出详细意见,并提供赞成或反对文章出版的建议。但期刊并不会向同行评审员支付酬劳,即使他们的工作花费了大量时间,而且对学术出版的作用至关重要。
此外,期刊也不会为发表在其平台上的研究文章付费。在美国,研究经费通常来自政府机构的支持,换句话说,来自纳税人。然而,如果那些作为纳税人的社会人员想要阅读新的学术研究文章,他们很快就会遇到付费墙的阻碍。这使得公众处于奇怪的位置:他们必须支付两次费用才能获得阅读权限,第一次是为其提供经费,第二次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
借由修改其商标图像呼吁抵制爱思唯尔的一幅插画,商标中的榆树和葡萄藤之叶皆落尽。
如今,某些替代品开始出现。有些是非法的,比如Sci-Hub网站,它允许用户盗版使用期刊文章。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爱思唯尔起诉Sci-Hub成功,并获得1500万美元的赔偿。不过,对于一个新系统来说,想要光明正大地运行,最大的推动力还是“开放式访问运动”(open-access movement)。
所谓“开放式访问”(open access),意味着期刊文章可以免费阅读,但研究人员需要向期刊支付其出版费用。对于出版商而言,这意味着要改变其商业模式,从向读者收费转为向作者收费。2001年,一些科学家创立了公共科学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出版可以开放获取的期刊。这个想法很受欢迎,甚至包括爱思唯尔在内的传统出版商也在其平台启用了开放获取方式。但是那些最具声望的期刊,比如《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仍有付费墙的规定。
现在,资助科学研究的机构越来越热衷于开放获取方式。美国的一些政府机构,比如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国家科学基金会,会要求受资助方在论文出版后12个月内将其存放在公共存储库中。去年秋天,11家欧洲机构(它们共资助了88亿美元用于学术研究)提出了一项更为激进的提案——S计划(Plan S)。据方案提出者说,S计划中的“S”代表“科学、速度、解决方案、震惊”(science, speed, solution, shock)的意思。这项提案要求,到2020年,它们资助的科学家只能在可以免费阅读的期刊上发表作品。据悉,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后来签署了这一提案。
作为争取“开放访问”的一部分,加州大学也在与其进行谈判,目的是在默认情况下开放所有加州大学的研究论文。加州大学希望签订一份合同,既包括出版开放访问文章的费用,也包括期刊订阅的费用。美银表示,它为加州大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模式”,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出版选择,但双方未能就具体细节或具体数字达成一致。一方面,这是一个关于图书馆成本的争论。另一方面,这是一场关于如何在未来传播知识的辩论。后者则更为关键。“它确实会影响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的一所大学阿莫特-梅森说。